2025.04.22 | 【自然文化研究院】/【校科协】 | 阅读次数:0
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2025年世界地球日主题教育活动在中国科技馆拉开了帷幕。该活动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中国科技馆联合主办。活动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升公众关注对地球环境的保护为主旨,通过讲座、手工坊、互动教育活动等形式,为公众开启了一场精彩的地球科学探索之旅。活动当天共计有上万余人次共同参与。
中国科技馆副馆长任海宏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校科协主席刘大锰教授受邀参加了讲座,并莅临参观互动教育展区。中国科技馆展览教育中心主管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校科协相关负责人陪同参观。
设置在科技馆二层的恐龙广场互动教育展区里,公众通过闯关赢得地球日专属印章兑换活动纪念品,活动当天共有 3000 余名公众参与。其中,来自自然文化研究院的 14 名学生志愿者成为展区内的亮眼 “蓝色风景线”—— 他们身着统一蓝色马甲,以专业素养与饱满热情深度参与活动的核心环节。
在 “地蕴藏宝阁” 讲解区,我校志愿者们化身为 “地球知识传播使者”,围绕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及地大博物馆馆藏的矿石、化石、宝石标本,系统地为公众讲解矿产资源历经亿万年的形成脉络与生态价值。面对小朋友们充满好奇的目光,他们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解读地质演化的脉络,同时结合趣味问答的方式,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此外,志愿者们还向公众发放 “盖章卡片”,引导更多人走进地学知识的殿堂。
在 “地球知识对对碰”环节中,我校志愿者们积极向小朋友们发起趣味答题活动,并在过程中耐心地进行讲解。他们巧妙地将板块运动、碳循环等专业概念,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场景,让小朋友们能够轻松理解,这些生动的讲解给小朋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朋友们积极参与打卡闯关活动,凭借在各个互动环节中的出色表现,成功集齐专属印章,最终兑换到了心仪的礼品。这份通过努力收获的 “地球日礼物”,不仅是对孩子们探索知识的鼓励,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地球的种子。
活动全程,我院志愿者们以微笑回应每一次咨询,用行动诠释 “教育者” 与 “传播者” 的双重使命。统一的蓝色马甲成为场馆内流动的科普符号,他们不仅为公众打开地学知识的窗口,更通过沉浸式互动,让 “珍爱地球” 的理念从认知层面深入情感认同,切实提升了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主动性与责任感。
当天下午,以《在海底打开认知地球的窗口》为题目的“中科馆大讲堂”通过直播和线下两种方式同时开讲。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方念乔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与线下200余名,线上万余名听众分享了关于深海海底钻探的那些事儿,尤其是通过海底岩石、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和研究所形成的新地球观。
随后“绿动地球工坊”环节中,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创星光大学生科技志愿团队的指导下,现场200余名大朋友和小朋友学习了如何运用科技工具来探索地球,并亲自拼装气象雷达模型。
参与本次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的公众反馈,通过参与互动体验和科普讲座,他们从多个角度学习到了地球科学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升了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并愿意为建设更加美丽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科技馆将继续携手开展此类科普活动,推动地球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助力全社会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这是我校开展“校馆强强联手”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又一次创新。活动由自然文化研究院/校科协组织策划,来自于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校团委、地学院、珠宝学院、海洋学院、土科学院、科学研究院、博物馆等相关部门的50余名师生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