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 【自然文化研究院】/【校科协】 | 阅读次数:0
今年1月启动征集的第四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普创作大赛,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于4月30日圆满结束终审。本届大赛共收到图文、文创、视频三大类作品96件,共有来自12个学院的152名学生独立或组团提交了参赛作品,参赛作品数量创历年新高。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比赛新增了AI赛道,旨在鼓励同学们利用当前热门的AI工具进行科普创作。多位同学在数字创作中展现了利用技术促进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校科协主席刘大锰亲自带队,亲临现场观摩同学们的答辩过程,并对同学们“创意无限”的创作理念表示了赞许。
在评审会上,每组同学都亲自展示了他们的作品,并分享了创作背后的灵感。来自校内外的科普创作专家对师生展现出的创作热情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今年的作品内容比往年更加丰富,不仅涵盖了对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还包括了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和地球科学知识的传播等多个方面。” 专家们还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在研讨会中,12位来自校内外的专家就科普赛事的升级提出了建议:他们主张加强跨学科的团队合作,提议增设更丰富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同学们的参与创作,并建议建立“科研实验室—科普作品”的转化通道。此外,他们还强调了规范AI创作标注的重要性,以防止技术的使用模糊了科学的本质。
此外,本届作品的征集首次采用了“北地校科协资源平台系统”,这标志着我校在高校科协基层组织建设项目上的一项创新突破。通过该平台征集作品,我们能更高效地运用数字化工具,以服务高校科协的发展。大赛组委会宣布,获奖作品将于5月份揭晓,并颁发相应的获奖证书。同时,优秀作品将被选为科普大赛的展示项目,以此激励同学们的积极参与。组委会还透露,未来将对科普大赛的规则进行细化,旨在将本赛事打造成本校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方面的“品牌赛事”。此外,我们计划与高校科协联盟等组织携手推出“科学家-创作者”结对计划,以推动科普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生态建设。
本次大赛由我校、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联合主办,校团委、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以及校博物馆协办。同时,大赛也获得了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科技报、中国矿业杂志、少年科创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自然文化研究院/校科协与数理学院共同承办。我校的校内科普专家、数理学院、自然文化研究院/校科学技术协会等相关部门的代表出席了会议。